研究生培养

首页>> 研究生培养>>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发布日期:2020-04-27

研究方向:

 1.光电医学仪器

 该研究方向瞄准光电医学仪器前沿技术及临床需要,综合运用光电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开展红外理疗、激光治疗、干式生化等临床治疗及快速医学检验技术研究。侧重研制光电理疗产品、电子监护产品、激光治疗产品、POCT快检产品等新型医学光电仪器或可替代进口产品的医学光电仪器设计与研发。

 2.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

 开展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分析和医学成像及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两个方面的研究。侧重于脑电与心电相结合的人体身心压力分析与调节机制、信号提取技术、信号关联分析以及相关仪器的研发。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相关疾病的预防与诊断。同时开展老年痴呆症病理中信号提取、信号特性分析、脑机接口等相关技术的研究。

 3.生物医学光子学

  开展有机/大分子双光子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以视网膜和视觉系统为主要对象,研究对视觉感知的分子、细胞乃至整体水平的特定功能相关的神经传输处理通路,特定神经元性质和特定神经生化物质的分布及生理功能。同时开展半导体量子点及微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物理表征、光学特性及生物应用等。

 4.生物传感器及应用

 本方向开展生物分析标记技术及非标记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利用发光基因、荧光素、量子点等发光物,建立生物分子的标记技术,并应用与医学临床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验等领域。同时开展光线传输过程中,光纤探头表面薄膜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相移干涉技术研究,建立薄膜生物分子的偶联方式,研究薄膜厚度与光干涉之间关系,建立分子非标记的检验方法以及应用研究。

 生物工程专硕:

 长春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3年获批,依托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三个本科专业,依托生物检测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生物检测工程省级工程中心,吉林省食品药品检测仪器与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利用我校生物工程学科与光学、机械、电子科学、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相融合,在生物检测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医用生物工程三个方面形成了稳定的人才培养方向。

 学科现有教师总数86人,其中校内46人,教授19.57%,副教授36.96%,具有企业经历23.9%,博士学位54.35%;企业教师40人,副高及以上98%,博士学位30%。柔性引进国外专家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产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培养团队。目前联合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迪瑞医疗仪器公司、中国食品药品研究院等20余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专业硕士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二五”医药专项、“863”计划、科技部医疗器械国际合作交流专项,吉林省“双十”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医药用哺乳动物细胞反应器的新型生产技术工艺,临床POCT快检技术及配套试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试剂、激光治疗仪器等多项成果正在中式,部分产品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研究方向:

 1.生物检测工程

 综合利用基因重组、免疫、分子标记、分子互作、生物芯片等技术,结合生物分子的光谱技术、光学效应等原理,开展生物检测试剂制备工艺设计、检测技术及检测方法学建立、产品开发生产、以及在食品安全、医学检验、生物分析等领域应用的能力。

 2.生物制药工程

 结合相关的研究项目和企业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着重在基因重组生产用动物细胞系的开发、哺乳动物细胞的规模化培养、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和应用、生物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3.医学生物工程

 利用生物、医学、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现代激光治疗、微波理疗,微波针灸、医用生化、医药光电监控等医药检测治疗设备的设计与研发、创制,突破关键技术,具有原始创新及更新改造提高能力。

 光电医疗技术与生物检测工程新兴交叉学科

 光电医疗技术与生物检测工程新兴交叉学科获批于2018年,依托理工光学工程学科、校外与临床医学融合形成医工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开展体外诊断技术及装备;生物检测技术及装备;临床人工智能;微流控及生物传感技术等。